2010年江西省共青团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共青团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学校共青团工作会议和团省委十四届三次全委会的要求,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为重点,深化“大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强化学生会建设,进一步巩固学校团建基础性战略地位,着力服务于打造具有中部地区特征的江西共青团工作新格局的目标,团结带领学校广大团员青年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江西崛起的新跨越中作出新贡献。
一、深化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学校共青团“红网工程”为重点,把引导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核心目标,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思想引领的能力和水平。
1.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落实《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重点办好第三、四期“井冈之星”江西省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从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骨干进行培养。努力推动各高校办好校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把各类优秀学生骨干纳入培养范围,建档立册,跟踪培养,培养造就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全面的大学生骨干。
2. 实施学校共青团“红网工程”。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及时调整工作理论、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的软硬件优势,积极抢占工作的新阵地和制高点,力争使互联网成为思想引领的新媒体、组织动员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的新工具、开展工作的新平台,率先在学校战线实现网上、网下“两线作战、联动并进”的整体工作转型。牢牢把握思想引领的核心目标,全员、全程、全域地做好网上的舆情收集分析、引导社会观察、开展教育活动等工作。按照“纵向分层、横向分工、全国联网、扁平高效”的要求,建立以电子邮件、及时通讯、社区网站、手机为主要方式,以团省委学校部为枢纽、学校团委为骨干节点的信息化联系指挥体系。不断加强网络信息员、评论员、策划员和技术员队伍体系。
3.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江西共崛起”主题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用党和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成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对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信心,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在中学生中全面深化“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主题教育活动,在“五四”、“十一”前后举行成人宣誓仪式,集中组织适龄中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培育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树立和宣传优秀学生典型。发挥大中学生优秀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树立和宣传学生中的优秀典型。继续开展好相关评选表彰活动,组织开展好优秀中职毕业生报告会,及时宣传青年学生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优势,弘扬主流价值,引导文明风尚。
二、推进促进就业创业工作
围绕大学生和中职学生面临的最普遍、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1. 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施项目设计、交流平台搭建等方面,积极探索就业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模式。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宗旨,不断优化、完善大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体系,进一步规范、充实工作内容和机制。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和中学生“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农村,增强服务社会职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标。举办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第九届大中专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通过指导中职学校团组织开展社会化技能培训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 完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在巩固现有见习基地规模的同时,广泛动员更多的高校积极参与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学校党委领导下、团委与就业指导部门协同配合、各院系广泛参与的见习工作体制。找准企业合理利益诉求和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契合点,对参与见习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对参与见习基地创建工作的企业进行必要的引导,保障见习基地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团省委将进一步完善见习基地114查询平台,及时发布见习岗位信息。
3. 深入开展名家讲坛活动。由学校部直接主办100场,实现对全省86所高校的全覆盖,重点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青年学生做报告,帮助大学生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一批学生骨干留在鄱阳湖经济区就业创业,激发他们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热情和坚定决心,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引进人才和智力。
三、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以力争率先实现“两个全体青年”为目标,以“探索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团支部吸引力、凝聚力和组织活力的有效途径”为核心,以工作内容、组织建设和运行机制创新为重点,全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1.加强中学和高校团的建设。进一步突出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推广“无职团员设岗定责”活动,切实做好团员发展、团员管理工作,加强中学团员教育,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在高校进一步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活跃班级团支部工作,加大推优入党工作力度。
2.加强民办院校、独立学院和职业院校团的建设。解决好民办高校团组织隶属问题,直接指导独立学院团学工作,依托省大中专研究会指导、规范高职和中职院校团建工作,会同省委教育工委、省直工委、省国资委联合开展党建带团建督导工作。
3.加强学联、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建设。加强对各级学联、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指导,增强工作活力及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巩固在学生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引导其规范发展,纳入团委、学生会工作格局。继续完善省学联主席驻会和省学联主席团例会制度,开展星级学生会评选工作,召开省学联七届二次全委会。
四、加强学校战线团干部队伍建设
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心系青年、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团干部队伍为目标,切实加强学校战线团干部队伍建设,努力为学校共青团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 严格党性锻炼。学校战线各级团组织要毫不动摇地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心。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讲党性、讲原则,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始终从党政中心工作和团的工作大局出发去谋划、部署和推进学校共青团工作。自觉用党内政治生活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态度,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
2. 强化学习提高。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高校团组织要建立各项学习制度,每个月集中学习不少于2个半天,团的干部每个月自学时间不少于30个小时。要注重学深、学透专业知识,完善与专业有关的合理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学习与共青团工作相关的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要深入研究学校团干部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探索制度化设计。团省委将不定期调阅各高校团委主要负责人的读书笔记,并在高校处级和科级的团干部中分层组织开展培训工作,通过集中学习、交流访问、理论研讨等形式,加强学校团干部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
3. 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和团中央《关于严格管理团的专职干部的几项规定》,坚持通过工作抓作风,在学校战线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学生,敢于碰难题、找难事,在狠抓基层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与广大青年学生的血肉联系,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学校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存在的问题敢抓善管,坚决克服团内生活庸俗化的现象。狠抓工作落实,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把心思用在干实事上,把精力投入到求实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