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8818威尼斯
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为了形成全院重视、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格局,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毕业生推荐工作,使学院“进口旺、出口畅、中间环节有保障”,保持学院持续发展的旺盛活力,切实做好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特制定本就业方案。
一、基本情况
2010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减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呈现明显趋稳迹象,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展逐步加快,但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巨大,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经济的复苏,就业市场逐渐转暖,江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业形式趋于灵活,工科类毕业生就业需求强劲,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比去年增加一倍多,留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多于出省就业的毕业生。
我院2011届高职毕业生有49个班2232人,中职毕业生有12个班384人。其中地质类专业高职毕业生有730人,占32.7%。
二、目标任务
1、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
2、树立“四位一体”(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公平就业、安全就业)和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工作理念。
3、构建全员参与、分工明确、奖惩分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4、就业工作前移,加强校企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搭建校内网络就业平台,提高毕业生技能和就业质量。
三、就业工作的组织管理及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
1、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招生就业处),其主要职责是:召开就业专题会议,研究就业动态,规划就业工作,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研究、宣传和落实上级的就业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制度;派员参加省毕分办组织的就业指导培训;参与教学计划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的编制;搞好就业指导及就业指导课的建设;构筑学院的就业市场(就业基地、就业网络、信息发布、招聘活动等);推进校企合作;由专人负责就业工作档案(就业政策文件、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就业方案、就业协议书等);报送毕业生就业方案;管理毕业生档案;进行人才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建立完善就业信息网站等。
2、各系(部)成立就业工作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联络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做好就业工作调研,召开研究就业的专题会议,制定本系(部)的就业工作方案报学院批准、招生就业处备案;制订本系(部)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根据学院的就业信息发布和校内招聘活动的管理制度,制定本(系)部的工作细则;参加各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联系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基地和就业网络,进行校企合作;组织招聘活动,推荐毕业生就业;建立本系(部)的就业工作档案,岗位需求信息资料库,进校招聘单位信息库,统计就业率;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每个月向学院书面汇报一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教育、毕业鉴定、文明离校和安全稳定工作,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组织毕业生签订好就业协议;做好毕业生状况、就业市场状况、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反馈调查;进行人才市场的调研和分析。
(二)多方联系,通过多条途径,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推荐毕业生就业。
1、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采取“学院统筹、系部为主、招就处协调”的办法,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各部门、全院教职工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利用各种渠道,与联系企业建立良好关系,引导企业在学院设立“企业奖学金”、“专业实训车间”,提供管理经费、带队教师食宿补贴,优先为毕业生办理转岗转任等等。
2、通过发挥招就处和系(部)的主体作用,积极派人联系就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网络),举办校园招聘会或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推荐毕业生就业。
3、以高职毕业生为重点,在注重就业率的同时更加关注就业质量的提高。
4、根据教育厅的安排,建立就业信息管理网络系统,搭建网络就业服务平台,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服务和管理工作水平。
5、充分利用校友会等资源,鼓励校友和教职工参与就业推荐工作。
6、根据国家及省有关鼓励政策,引导毕业生继续深造;鼓励和支持毕业生服义务兵役;鼓励和支持毕业生支援西部建设或到农村基层参加“三支一扶”等建设。
7、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合作建设创业基地,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三)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的程序和制度,规范就业工作管理。
1、制订和完善就业工作的各项制度措施,使就业工作走上全员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比如对“双困”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措施、落实“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办法和措施、就业工作奖励制度、对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的动态管理制度等。
2、各系部每月如实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和企业来校招聘信息,并汇总到招就处。招就处统计全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企业招聘信息,并上报学院领导。
3、各系部每年6月底将年度就业工作总结交学院招就处,基本内容见附1。
4、学院重视和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培训和跟踪服务,主要由招就处和系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