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点开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平台看到,驻省科技厅监察室在其中设置19个监察节点,实时监控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落实该省出台的《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据悉,该《意见》提出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实行“公务卡”制度,建立弄虚作假、违纪违约等不良行为“黑名单”制度。
该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省大范围开展科技项目和经费专项检查工作,检查对象涉及省科技厅的所有计划项目和专项,共检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00多个,涉及经费约2.5亿元。检查中,发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不严格,预算与决算不一致;个别企业科研经费没用在科研项目上,出现挪用、截留现象;个别科技项目存在骗取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等问题。此次意见的出台,旨在明确科研项目的分类,加强过程管理,并通过“公务卡”、“黑名单”等制度,杜绝暗箱操作、挪用套取等问题,防止科研经费成为“唐僧肉”。
对于项目经费的监管、报销,意见提出,项目经费使用实行“公务卡”制度,采用非现金方式结算,对发现的违规行为采取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中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经费、取消项目单位和负责人一定期限内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意见还提出建立“科研诚信制度”,对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有关专家参与的科技项目活动的行为信用进行实时记录,建立弄虚作假、违纪违约等不良行为“黑名单”制度,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科研项目或参与项目管理的资格。
据了解,该省正在构建省、市、县(区)三级科研项目计划联动和数据信息共享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避免同一个项目多渠道申请财政资金资助,实现各类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全过程网上公开运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此外,省科技厅拟成立“科技经费监管与服务中心”,建立健全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实时监管系统,从项目预算编制、经费核算、财务验收等主要环节上,加强对项目承担单位的指导和监管。
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入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几乎与此同时,《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获批,有力地回应了公众关切。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
从媒体报道的数据来看,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近100倍,然而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却鲜有出现。这样“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明显难以服众,再加上科研经费腐败、学术论文抄袭等现象频频曝光,故而越来越为公众所诟病。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数千亿资金投入科研,不是给科研工作者随意挥霍的,而是为我国发展助力的。如果科研资金“打水漂”,或是进了私人腰包,不仅阻碍科学技术发展,还会滋生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甚至导致整个科研系统出“故障”。
那么,科研经费的“黑洞”存于何处呢?从科研工作者角度分析,权力“出轨”是重点,如虚列劳务费用、收集发票冲账等手段,靠的就是权力的任意支配;而从科研项目上看,借壳套现、多头申报等手段也屡见不鲜,科研项目成了什么都可以装的“箩筐”;再从科研运行上来说,从上到下透明度不够,巨大的科研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花在了什么地方,少有人弄得明白。
权力出轨、项目混乱、运行不公开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制度出了“裂缝”。科研经费体制及监管失控的问题有目共睹:原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陈英旭,采取编制虚假预算、虚假发票冲账等手段,先后套取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900余万元;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茂强则与其妻一起借用亲戚、老乡身份证,以“校外劳务人员”的身份冒领68万元科研经费,等等。
为此,一方面,要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从科研计划上、资金上、部门上入手,进行全方位整顿,既要把资金都用在好的科研项目上,又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用最合理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于科研腐败现象要深挖到底、严厉追责,架起带电的“高压线”,通过强化监督、层层把关,让腐败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容身。同时,还需强化科研经费的透明度,让科研领域接受“阳光”的照射,给公众一本“明白账”。
中央出台新规整治科研经费乱象,这是一剂良药。但好制度不能只刻在墙上,还必须层层细化、落到实处,才能“药到病除”。